安心的綠、穩定的藍、溫馨粉紅和充滿希望的金黃,象徵6月鳳頭專欄的歡慶繽紛!
6/17接獲好消息,大安黃N2二巢順利孵化。為了不想驚動鷹媽和寶寶,前些天我們特別發文提醒大家要保持距離,但心裡已狂喜,終於......。
這一巢有個溫馨動人的插曲。根據 Gloria Chang在6月10日左右的觀察,連續4天竟是鷹爸在臥巢、鷹媽在枝頭棲息或往公園外飛去。(心裡不安的OS:難道鷹媽放棄、鷹爸不願放棄?)直到6/16鷹媽再度臥巢,隔天就接到寶寶已破殼而出的好消息。鷹爸廣治好棒,愛你喔~~~
何時能在線上看見可愛的小白雞?我們靜候猛禽研究會通知。架設攝影機的時機,以寶寶安全為第一考量。先看漫畫,開心一下吧!
#鳳頭蒼鷹專欄(6月號)-女王的宅宅生活
近日大家為了防疫而宅在家,而黃太太可是箇中好手。鳳頭蒼鷹由「母鳥負責孵蛋」,說來輕鬆,但孵蛋一詞背後就是「自由度歸零」的概念。母鳥不太能自在翱翔或隨心所欲洗澡、好好伸展筋骨......更何況,得忍受日頭赤炎炎或暴雨傾盆而下的多變天氣。
鳳頭蒼鷹孵蛋期約5周,主要由母鳥負責,公鳥負責Foodpapa 外送食物給孵蛋中的母鳥。鳥類孵蛋時,除了要維持蛋的溫度外,時不時要翻轉蛋,讓雛鳥在蛋裡正常的發育(相反的,爬蟲類的蛋則是開始發育後即不能翻轉)。母鳥在孵蛋過程中,腹部的羽毛會脫落、皮下血管增多,有利於腹部的熱能傳遞。繁殖期母鳥腹部這塊特異的區域,稱為「孵卵斑」,雛鳥孵化後一段時間,母鳥的孵卵斑會慢慢消失,恢復成平常的樣子。
破殼是雛鳥遇到的第一個關卡。雛鳥會用一個特殊的構造「卵齒」劃破蛋殼,再慢慢地用嘴喙跟腳撐開蛋殼裂縫。擠啊、頂啊,破殼過程雛鳥中途會停下來休息,等力氣恢復後再用力頂,直到裂縫夠大、整隻翻出來。
破殼是個漫長的過程,考驗著雛鳥體格與耐力,若是力量不足,頂不開則有可能死在蛋中。身負重任的「卵齒」,大概在破殼後一週內就會脫落,所以,卵齒的存在也是判斷雛鳥大小的一個依據。至於蛋殼,不同個體的母鳥有不同處理方式,目前觀察到有叼到巢外丟掉的,也有看到把蛋殼吃掉的。
母鳥孵蛋過程中如果覺得安全受到威脅,有可能會棄巢另覓新地點。為了降低這類風險,研究人員會等到雛鳥孵出來,成長狀況較穩定後,才進行監視器的裝設工作。
#鳳頭蒼鷹育雛直播上線(預備中)
#感謝GloriaChang紀錄鳳家動態
圖一、孵蛋期間,母鳥一直趴著傳遞溫度給蛋,還要記得翻轉蛋。由於母鳥是趴在蛋上面,蛋殼的厚薄也是一個生存的關鍵,過去曾有白頭海鵰母鳥體內累積有殺蟲劑DDT,讓蛋殼變薄,在孵化過程中蛋容易破裂,使得族群量大幅下降的危機。
圖二、孵蛋期間,公鳥負責打獵跟帶食物給母鳥。通常是送到巢位附近,母鳥會出來外面取餐,也趁機伸展筋骨。
圖三、終於到了破殼的時候!
圖四、剛破殼的小鳥,整隻還濕濕的,可見粉嫩粉嫩的皮膚,之後會慢慢變乾,成為蓬鬆的白絨毛雛鳥。(不同種類的雛鳥毛色不同喔~)
圖五、雛鳥在蛋裡發育時有其發育的順序與相對方向,破殼時會從靠近鈍端的氣室周圍裂開,雛鳥不會從蛋尖尖的位置衝出來。
圖六、卵齒雖然小小一塊十分不起眼,卻有著刺穿蛋殼的重要任務。大部分鳥類的卵齒位在上喙,破殼後一周內卵齒會脫落,若是發育過程中沒有長卵齒,雛鳥可能會因為劃不開蛋殼而死亡。也有少數的鳥類卵齒在下喙,有些種類則沒有卵齒的結構,沒有卵齒結構的鳥類,則需要用強而有力的腳和嘴頂開蛋殼。
圖七、破殼後,母鳥可能會把蛋殼叼出巢外丟掉,或是把蛋殼吃掉。
圖八、鷲鷲就位囉!!!過去透過人力在巢區附近觀察公母鳥帶甚麼樣的食物回巢,但常常受限於公鳥進巢的速度、角度、距離,有觀察上的極限,透過監視器才有機會紀錄完整的食性跟行為。
資料來源:
圖一、孵蛋期間,母鳥一直趴著傳遞溫度給蛋,還要記得翻轉蛋。由於母鳥是趴在蛋上面,蛋殼的厚薄也是一個生存的關鍵,過去曾有白頭海鵰母鳥體內累積有殺蟲劑DDT,讓蛋殼變薄,在孵化過程中蛋容易破裂,使得族群量大幅下降的危機。
圖二、孵蛋期間,公鳥負責打獵跟帶食物給母鳥。通常是送到巢位附近,母鳥會出來外面取餐,也趁機伸展筋骨。
圖三、終於到了破殼的時候!
圖四、剛破殼的小鳥,整隻還濕濕的,可見粉嫩粉嫩的皮膚,之後會慢慢變乾,成為蓬鬆的白絨毛雛鳥。(不同種類的雛鳥毛色不同喔~)
圖五、雛鳥在蛋裡發育時有其發育的順序與相對方向,破殼時會從靠近鈍端的氣室周圍裂開,雛鳥不會從蛋尖尖的位置衝出來。
圖六、卵齒雖然小小一塊十分不起眼,卻有著刺穿蛋殼的重要任務。大部分鳥類的卵齒位在上喙,破殼後一周內卵齒會脫落,若是發育過程中沒有長卵齒,雛鳥可能會因為劃不開蛋殼而死亡。也有少數的鳥類卵齒在下喙,有些種類則沒有卵齒的結構,沒有卵齒結構的鳥類,則需要用強而有力的腳和嘴頂開蛋殼。
圖七、破殼後,母鳥可能會把蛋殼叼出巢外丟掉,或是把蛋殼吃掉。
圖八、鷲鷲就位囉!!!過去透過人力在巢區附近觀察公母鳥帶甚麼樣的食物回巢,但常常受限於公鳥進巢的速度、角度、距離,有觀察上的極限,透過監視器才有機會紀錄完整的食性跟行為。
資料來源: